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 关怀版 你好  请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索引号 ] 11500000009276871K/2022-00087 [ 发文字号 ] 渝体〔2022〕141号
[ 主题分类 ] 体育 [ 体裁分类 ] 其他公文
[ 发布机构 ] 市体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2-05-31 [ 发布日期 ] 2022-06-10

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渝体〔2022〕141号


各区县(自治县)体育局(文化旅游委),两江新区社会发展局、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万盛经开区体育发展中心,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经2022年第四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体育局

2022年5月31日


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统筹推进重庆市体育产业各项工作,加快健全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庆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总体指示,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制定本规划。

一、 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体育产业总体进展超规划预期,产业规模和结构较“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扩大和优化,主要目标和指标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一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数据整体向上。“十三五”时期,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率15.6%,2020年末达到541.3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了278.55亿元是“十二五”末的2.06倍;全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2.2%,2020年末达到226.37亿元,比“十二五”末增加了98.99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78倍;2020年体育企业名录库核录法人单位5265家,个体经营户10582家;体育彩票实现销售额239亿元。二是体育产业的格局和载体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以体育用品销售、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为主导,以体育康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会展等细分领域为协同的产业格局;创建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1个全国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家国家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11家市级体育产业基地,26个市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19条市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1个市级体育旅游综合体。三是体育产业政策环境得到持续完善。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实施意见》等多份专项政策;持续建设市体育产业机构名录库;设立了重庆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是体育产业软硬基础和平台不断夯实。通过实施体育基础设施振兴行动计划,作为产业发展“硬基础”的场地设施得到了改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4平方米;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47.6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7%;成功搭建了“三会一论坛”的体育产业发展“软平台”;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守住安全底线。五是品牌体育赛事活动量质齐升。举办高规格国际赛事21场,全国性赛事67场,培育打造出多项自创品牌赛事,围绕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举办百余场运动赛事。以上各项工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我市“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市目标打下了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重庆市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重庆市上下齐心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过程中,体育产业发展将获多方协同联动;随着体育人口和消费能力快速上涨,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消费基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数字科技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为产业供给侧加速提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随着更多国内外重要赛事落户重庆,将为重庆带来多重赛会效益;加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城都市区、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实施,未来将迎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进一步畅通体育产业发展渠道。但也应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行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我市体育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其他3个直辖市相比尚有差距,具体体现为我市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尚存五大短板,即产业发展基础的广度和深度待拓展;产业相对封闭,产城融合待深化;理念机制相对传统,体系待升级;体育龙头企业机构还不强;顶流高值体育品牌IP较少。

“十四五”时期,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质体育消费需求、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加快补齐重庆体育产业短板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庆建设体育强市和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更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五年,重庆体育产业要肩负起新使命和新责任,牢牢把握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补弱变强,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定落实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深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将体育产业充分融入到“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三个作用”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城都市区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以“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依托,以构建重庆特色的高质量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创建“一区两城三地多载体”为抓手,打造6大平台,培育10个一批,建好100个项目,为建设体育强市和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体。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体育产业发展全领域,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不断提升依法治体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监督的相互整合作用,构建体育产业法治化治理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主动融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体育产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应用。贯彻新发展格局,在机制体制、增长路径、动力效能、资源要素、风险防范、科学技术等方面改革创新,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和创新成果应用,提升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释放和激发行业持续发展和创新活力,同时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体育产业市场活力。

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树立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既要从供需两侧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实现产业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整体发展;同时也要结合山、水、城、人等资源,在重点领域和项目上打造亮点,取得体育产业新成效。

坚持国际标准和重庆特色。坚持全球化视野,对标国际标准,有效畅通国际国内优质体育要素资源,充分挖掘山水人文重庆特色元素,做大做优重庆体育品牌。开启体育产业国际水准西部领先新征程。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向体育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优质、治理高效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人均体育消费达到1500元以上。

——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以健身休闲业和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体育旅游业为亮点、现代服务业与高端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高质量的业态体系加快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更加明显,体育产业与相关行业融合更加深入;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城都市区和“一区两群”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体育产业特色集群带动效应明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产品丰富的体系结构。

——体育供给丰富多样。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层次更加多样优质,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产业供给主体量质齐升,向规模化和品牌化迈进;体育产业软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对标国际一流水准,助力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打造。

——体育消费市场繁荣。市民的健身意识、体育技能、参赛和观赛热情日益提升;年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体育消费场景优化升级,市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体育消费成为重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亮点内容。

展望2035年,重庆市体育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更加明显,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体育产业强市基本建成。

表1  “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主要量化指标

序号

指标

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