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365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函
牟之叔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体教结合工作机制促进体育教育共同发展的建议》(第0365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指出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提出的问题差距和意见建议富有针对性、建设性,对于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学校体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体教结合,是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塑造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要求。2017年以来,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2018年底,我局研究制定了体育“1+5+1”行动计划,确立了坚持部门协作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原则,提出进一步建立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体教结合新格局。您的建议,与我局会同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和将要开展的工作是高度契合的。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领导,建立工作小组”。随着我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体育、教育部门沟通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深入。2014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市体育局、市教委建立了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机制。近年来,为共同推进青少年足球、体育赛事、校园场馆开放等工作,体育与教育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互通和协作,坚持在年初筹划全年任务时对接年度重要工作,工作实施过程中及时会商重难点问题。下一步,我局将围绕落实体育“1+5+1”行动计划,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体教结合深入发展,同时,督导区县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我局着重围绕青少年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与教育部门加强体教结合工作。在普及层面,自2018年起,积极整合各级各类体校、体育社会组织的教练、场地、器材资源,在校内外大力开展以运动技能培训及相关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冬夏令营工作,帮助青少年学习掌握1-2项终生受益的体育技能;选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举办阳光体育系列比赛,直接参与的青少年达2万余人。在提高层面,积极推动区县体育与教育部门、体校与学校合作共建后备人才梯队,组织优秀教练员进校园,选拔培养后备人才,开展课后训练;及时将其中的优秀后备人才纳入“育苗计划”,通过组织参加市级冬夏季训练营和比赛等进行重点培养。为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每年选派体育教师参加总局和市级教练员培训。在市级高评委的中小学校、中职学校、高校教师系列单独设置了体育组,在教师职称评审时向体育学科倾斜。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强化体育、教育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协作,帮助广大青少年在学校里补齐体育短板,在体校里补齐智育短板。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合作,共办体育活动”。近年来,我局与市教委坚持联合印发竞赛计划,联合举办市级体育竞赛活动,比赛涵盖了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棋类、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多个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规模和人数逐年扩大,吸引了我市青少年学生的广泛参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继续共同举办好有关竞赛活动,突出抓好赛事安全工作,不断促进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的提升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创建,打造重庆品牌”。积极引导支持学校开展国家级、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高水平后备人才单项基地创建工作,开展各项体育培训、比赛等活动,带动区县不断完善特色学校布局。截至目前,已创建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2所、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色学校174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1所、篮球特色学校101所、网球特色学校52所、高水平后备人才单项基地98个。下一步,我们将着眼实现“一校一品”,加大创建工作及督导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特色学校格局。同时,在国家教育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探索体育特长生有关入学、升学优惠政策,努力打通信息连接通道,为解决体育特长生出路问题创造条件。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保障,增加经费投入”。我们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改善工作,已将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之内,同时,及时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小学和初中体育器材设施设备配备标准,要求区县严格按照新标准,配齐或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设备。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科学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创新、健全完善体教结合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保障力度,同时,积极发动和引入社会、市场力量,逐步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治、融合发展的体教结合工作新格局。
重庆市体育局
201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