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 > 建议提案

重庆市体育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895号提案的复函

何伟权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渝澳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建议》(第0895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

2018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62.59亿元,同比增长17.2%,实现增加值162.66亿元,同比增长13%。体育及相关产业单位达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7万人。组织开展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出台了《重庆市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首次组织开展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命名了4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发挥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领作用,开展了年度体育产业专项资金项目评审和发放工作。规范体育市场,加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和检查,年检体育民办非企业31家,开展健身教练、游泳救生员等职业技能鉴定8期,培训和鉴定体育行业从业人员1280人。全市体育彩票销售总额突破50亿,达到59亿元,运行网点达3300个。华熙鱼洞LIVE、际华园滑雪馆、南天湖滑雪场等产业项目建成投用,阿里体育、莱茵达体育等企业落户重庆,计划投资千万以上的项目达78个。

    二、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拟搭建体育产权交易平台。一是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对符合国发46号文件精神的体育产业项目进行扶持,并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2016-2017年度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估,极大调动了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引导和撬动了民间上亿元资本进入体育产业。二是将体育产业纳入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范围,并正在探索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重庆市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推动体育方面的创业创新。三是拟依托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市级体育产业资源交易专业平台工作,推动体育资源公开透明交易,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加快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推进体育场馆两改工作。一是优化体育内部机构和职能设置,整合资源,建立新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积极推进体育总会、市级单项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改革。二是进一步推进办赛模式改革,探索单位、协会、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办赛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投入赛事活动。三是持续推进多元化备战体系建设,完善重大赛事成绩奖励制度,深化共建运动队管理及改革工作,促进更多区县、高校、企业联合共建高水平运动队。四是依照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育场馆运行实际情况,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市级为主区县引导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积极引导试点体育场馆单位和区县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破解制约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造和丰富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功能,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运营效能。

    四、加快区县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贯彻落实《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主城区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便民、利民、惠民健身场地设施。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建设和更新多功能健身场地和设施。到2020年,力争每个区县建设300公里以上的健身步道,全市累计建成10000公里健身步道。规划建设体育公园,配套建设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建设综合型、亲水型和园林型等不同类型的大、中、小和微型体育公园,力争三年建成城市(社区)体育公园不少于100个。每年建成300个社区健身点。20188月重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要利用主城区1855亩边角地建设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其中首批30个已全部开工。做好大型公益性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开展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督查评估,定期制发大型体育场馆开放地图和手册。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中小型体育场馆、中小学校运动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

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简政放权,加速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引进际华、万达、华熙、力勤、铭泰、尚游等大型体育企业落户重庆投资。建设了一大批足球场、羽毛球场、健身俱乐部、漂流、室内滑冰、滑雪等体育产业项目,支持成立了重庆乐视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了重庆国际女子马拉松赛、重庆城市乐跑赛、中日搏击对抗赛等商业体育赛事活动,进一步活跃了我市体育产业市场。二是根据放管服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重庆市体育局关于做好一般性体育经营许可下放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并及时将管理权限下放至区县,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

    六、抓好人才引领,多渠道培养体育产业人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渝府发〔200958号)、《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渝府发〔201714号)等政策,引进、培养了一批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提案意见,深入实施《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地方引才工作精神和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市引才政策体系,提高引才政策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大力引进体育产业专家,将体育产业等领域高端人才纳入到引才优惠政策中,吸引更多体育产业高端人才来渝发展。二是搭建高端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开展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举办重庆国际人才洽谈会等,面向全球招揽高端人才。三是持续优化人才服务。加强市、区(县)两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人才服务证制度,分层分类为人才提供居留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项目孵化、职称评聘等一站式、专员化服务。

七、抓好项目引领,打造独具特色的赛事品牌。积极承办和打造国际高水平赛事活动,充分发挥赛事引领的作用,注重在活动中深化落实效果,努力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来检验贯彻落实体育“1+5+1”行动计划的效果。充分发挥项目引领的作用,注重在项目发展上巩固落实效果。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在政策的支撑下,积极引进体育产业项目,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努力夯实创建体育强市的基础。立足特色自然资源,推广登山、攀岩、滑雪、定向等山地运动,发展漂流、滑水、钓鱼等水上运动,培育野营露宿、拓展训练等林地运动。充分依托地方人文资源和民族特色资源,推广武术、龙舟、舞龙等传统体育项目和板鞋竞速、独竹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八、推动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体育产业发展面。加强体育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开发沿江、沿山的体育休闲运动线路和体育旅游项目,积极策划、设计、认定、发布、推出市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创建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区。积极培育发展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游戏、体育电影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体育文化融合发展企业。积极拓展赛事版权、体育传媒和赛事开发市场,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推动可穿戴式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研发制造营销,延伸相关产品和服务。

 

 

重庆市体育局

2019424


重庆市体育局版权所有     重庆市体育局主办

ICP备案: 渝ICP备202001196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09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3196号

返回顶部